在愛裡立界線,未婚小媽媽的掙扎與抉擇
劉清彥
從來沒有想過,圖畫書也能呈現這樣的主題。
或許有人質疑,對於圖畫書閱讀年䶖層的小孩來說,這種題材的故事適合他們嗎?根據這本書作者邦婷女士從自己九歲大小孫女身上的觀察所得,以及聽間任教中學兒子所分享的實例(請參閱本書的作者簡介),她的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其實,邦婷女士要向小讀者傳達的訊息很簡單,正是封面下方的那行小字:「真正的寶寶和洋娃娃不一檬。」她由這個簡單的槪念開始引導小孩認識孕育生命的過程,以及養育小孩的責任與代價,藉由故事主角依莉第一人稱娓娓道述自己的心路歷程,沒有是非評價,也沒有批判,卻讓閱讀的小孩清楚看見具體的實例,感受一位未婚小媽媽内在最真實的心情,體會她的處境,然後思考和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檐這樣的行為結果,以致能夠在作決定前學習三思而行。
思考,正是邦婷女士所看重的事,也是她常常在故事中提醒小孩需要留意的地方。她自己坦言:「我喜歡在故事中隱藏一些讓讀者思考的訊息,從正面角度看待每個問題。」因為思考會牵動我們的决定,決定則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而行為更是和我們必須承載的責任與後果息息相關。
故事中的主角依莉因為懵懂的愛情與好奇和男友發生親密行為,於是接連必須忍受懷孕和生產的辛苦,經歷父母的不諒解的責備、失望和難過,必須獨自赴醫院產檢,還得面對不負青任的男友嘲諷背棄。她的生活也因此驟然改變,除了被迫離開自己最愛的社團和球隊,眼睜睜看著別人取代自己的位置,父母親也為了協助她照顧寶寶而改變工作時間和生活作息,家裡的氣氛不像從前那樣溫馨和樂,她自己則是必須一邊上學,一邊帶孩子,每天忙到半夜才能就寢。孩子成為她一輩子逃卸不了的青任,和她小時候懷抱的洋娃娃截然不同。
邦婷女士透過依莉的遭遇,將一位未婚小媽媽從懷孕、生產到養育小孩的經過明明白白攤在讀者面前,使讀者看見她在過程中的「得與捨」,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在生活、家庭、人際關係和自己的人生規畫上所經歷的改變。邦婷女士刻意細腻的描寫這些過程,並且將故事主角的心情真實表現出來,正是希望小讀者能從中思考和評斷,學習作正確的决定。
此外,她也在故事中表現男女生在這件事上的迥異心態。玩世不恭的闖禍男孩查理,從一開始就急忙撇清和否認自己和這件事的關係,留下依莉自己默默承受一切。邦婷女士沒有將男孩不負青任的行為合理化(她同樣留給讀者自己評判),卻也藉此呈現未婚懷孕生子對女孩的不公平與殘酷的現實,畢竟這是女孩必須獨力承擔的事,因此對女孩來說更應小心謹慎。只不過,正如我和小朋友分享這個故事時,其中一個小女孩所言:「要是查理願意陪在依莉身邊,她就不會那麼難過和辛苦了。」顯然小朋友還是能從故事中明白,這是兩人必須共同肩負的青任。
邦婷女士向來擅長處理這類在大人眼中看來艱深又難以向小孩啓齒的生命議題。她以平實卻情感豐厚的文字,使這些重要的訊息透過動人的故事自然流露出來,小讀者在閱讀時不自覺吸收,涵化為成長的重要養分與價値觀。她希望藉由故事幫助小孩釐清和認識人生真正的樣貌,並且為將來作好預備,才不至於在必須面對困境和抉擇時亂了方寸,做出令自己悔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