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門,凡事感恩,彼此接纳
劉清彥
一說完故事,小朋友就七嘴门舌討論起來:「馬錀薯為什麼會卡在門下面?」凯凯說是它自己滾過來的;琪琪說它本來就在地上,奶奶開門時沒注意就卡住了;眼尖的家恩指著封面大叫:「是奶奶用腳踢進去的!」
接著,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奶奶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凯凯說奶奶要掃地,用馬論薯卡住門;安安說奶奶不想讓小黑狗叼走那顆馬鈴薯;向來安静的小倩說:「因為奶奶說,感恩節的大門就像快樂的心,要開得很大很大才行。」
「奶奶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問。凯凯搶著回答:「感恩節本來就是要感謝上帝,然後和別人分享的日子嘛。」
凯凯這句話,使我們的話題一下子反轉了近四百年時空,來到英國清教徒搭著五月花號,歷經干辛萬苦才抵達的新大陸。清教徒在寒冬漸近時分踏上那片陌生土地,原本心中懷抱的期望全化成泡影,横立眼前的盡是無止境的荒涼和未知的危險。艱苦熬過冬天,病的病、死的死,倖免於難的人得到印地安人協助,栽種作物,終於在隔年歡慶豐收。於是,清教徒們在聖誕節將臨的一個月前,擺設盛宴,以收成的作物和狩獵所得的鹿與野火雞為主食,邀請印地安人一同坐席,感謝上帝,也謝謝印地安人。
感恩節對美國人有獨特的歷史意義,一方面紀念移民先祖開疆闢土的辛勞,一方面也回顧過往,數算恩典。對於處身不同文化的我們來說,雖然無需承載其中的歷史意涵,卻還是能分享這個節日美好的精神和價值—以感恩之心面對自己處身的各種情境,並且回應自己擁有和領受的一切。這樣的心情和態度常常會為生命帶來扭轉的力量,即使面對艱難,也能體驗苦中之樂,甚至得到「塞翁失馬之福」。
就像故事中的這兩家人。烤焦晚餐的安妮原本可以執拗的在家裡生悶氣,遭不速之客誤闖的餐廳主人也可以理所當然下逐客今,然而他們互相包容接納、敞開心門相待的結果,不但造就了一段奇妙的節慶時光,也獲得真摯的友誼。他們從當中體驗和明白,看似不順心的處境,也可能是化妆的祝福。
本書作者黛比·艾威爾最拿手的創作方式,就是以當代角度引頜小孩回視歷史,並且從「舊的」歷史中提煉「新的」、與小孩切身相關的意義。她擅長以民俗藝術風格的繪畫,簡明平實的文字,透過自己的獨特觀點,表現歷史的題材,幫助小讀者了解事物在廣闊的時間洪流中如何改變和維持。她認為歷史中的人事物都會述說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常常啓發閱讀者產生鑑往知來的領悟,同時富含値得思索的問題,所以她也會在自己的故事中做這樣的安排和設計。
就像那天小朋友的討論接近尾謦時,安安突然開口問:「開餐廳的那家人到底是什麼人啊?為什麼男人都要留大鬍子、戴高高的帽子?」
我把答案留給他們去探尋,只提示注意餐廳牆上的掛畫和桌上造型奇特的蠟燭。不過,這個問題和書中兩家人一起歡慶的畫面,倒使我想起第一個感恩節的情景,也恍然明白那家餐廳要名為「新世界」的原因—
其實,只要大家心中的感恩之門大開,不論是什麼族群人種,都能攜手進入「新世界」,融洽愉悦的同席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