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心彌補過错,赢得尊嚴和信譽
劉清彥
一九五九年,三十一歲的邦婷和先生作了個影響一生的重大决定:為了不讓小孩在混亂與充滿政治宗教粉争的愛爾蘭長大,他們舉家遷居美國加州,在新的國度安身立命。這個决定不僅成為邦婷走入童書創作的起始,同時成為她日後作品關懷的焦點。
初移民時,儘管沒有語言隔閡,邦婷在生活上仍必須面對許多等待適應的問題,這段日子使她充分感受許多跟她一樣,從各地進入民族大熔爐的移民者,倍感艱辛的生活歷程。因此,當她開始提笔創作時,便很自然在作品中呈現這些人的因境和問題:從一九八八年,描繪加勒比海島國難民,於感恩節前夕逃亡美國的How Many Days to America丶九四年因加州大暴動,而引發種族融合思考的《煙霧迷漫的夜晚》(和英出版)、九六年藉由墨西哥移民於聖誕節前返鄉,探討國籍認同的Going Home,到九八年敘述日裔美國人在珍珠港事件後,被送往集中營的So Far From the Sea,處處可見邦婷對移民者的深情關懷。其中於九四年出版的本書,也是當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邦婷在處理這類主題時,除了真實反映移民者的處境和問題外,更看重的是人性與生命本質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故事中的這對祖孫,儘管他們面臨著移民家庭的典型難關(生計壓力和語言阻礙),卻不因此受到理所當然的同情與寬待,他們同樣必須辛苦工作换得溫飽,也必須規規矩矩行事為人。故事的移民背景呈現了問題情境,但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於「人」。正如故事中的外公一再向小孫子強調:為過錯付上代價、誠心彌補的重要,因為不管身處何地,出身為何,這都是作人最基本的準則。邦婷透過角色幫助小孩,設身處地思考生活中時常必須面對的衝突和兩難困境,並且從中看見作正確抉擇的重要性。她不會使小孩在思考中對自己應作的决定失去信心,相反的,因為這些具實可見的角色示範所彰顯的人性光輝,為小孩帶來充滿希望的勇氣,去面對各種生命難題,學習這些對他們一生受用的「最重要的事」。
邦婷擅長以小孩的眼光去觀察和描述事件,透過童稚單純又敏說的眼光或敘述,除了使故事顯得格列動人,也拉近小讀者和故事主人翁之間生活經驗的落差,很快的走進故事主角的内心世界,和他們一起品嘗這段人生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體驗並學習潛藏其中的課題。此外,邦婷也不忘在故事中溫柔的提醒陪讀的大人,陪伴和以身作則在小孩成長與生命學習過程中的深刻影響,一如故事中的爺爺對小孫子和自我的堅持,並且陪同小男孩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對渴望發展自我,又必須遵守規範的小孩來說,這種親身示範遠比憂心忡忡的叨叨唸唸更具說服力。
故事中的爺爺誠心彌補過錯,也能為僱主著想,不僅换得僱主同等對待,願意提供一份正式工作,更為自己赢回尊嚴和信譽,他們彼此關懷和接納,造就了美好的結果,這其實也是邦婷常常調和在故事中的養分。邦婷曾在一本自傳式的圖文書Once Upon A Time中寫道:「從前我們破壞樹林,現在讓我們學習不要重蹈覆轍;從前我們參與戰争,現在讓我們學習和平的重要;從前我們不會彼比關懷,現在讓我們努力付出關心,互相瞭解。如果真能這樣,我們共享的世界豈不變得更美好嗎?」我想,這不僅是邦婷的心願,也是她對每位大小讀者的由衷期盼吧。